姜萍事件之我见
第一次尝试写这种正经的随笔。自从姜萍刚刚获得初赛第十二名的时候,我就对这个事件有了一些关注。在前段时间真相大白的时候,心里也有了一些其实早就想说说的感想。
事件回顾
首先,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件事情的始末。姜萍的老师——王闰秋使用了姜萍的账号做初赛题,利用比赛机制的漏洞让涟水中专的学生姜萍在初赛中取得了第12名的成绩。事件一出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——一个中专生,在有着众多大学生、研究生的比赛里脱颖而出,这是一件很震惊的事情。然后姜萍接受了采访,并且在采访里面出现了很多漏洞,例如 $\sum = \dfrac{}{2}$,$主=6$,因此广受质疑。浙大邀请了姜萍前往数学夏令营,但是她也没有参加。最后,这个闹剧以数学比赛的主办方阿里和涟水中专同时发表公告,表示比赛结果中存在不合理行为,王闰秋也被涟水中专通告批评告终。
多方评论
早期评论
- 在初赛结果报出之后:6月13日,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布《学服装设计的17岁中专女生,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!》,14日又再次推出《姜萍火了,姜萍是谁?》,两次为姜萍点赞。
- 阿里达摩院周报以姜萍为封面,认同了姜萍的实力。
- 各个媒体争相发文报道,提高了姜萍初赛12名的热度。
- 姜萍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并神化,有人挑起性别对立。
- 北大和浙大教授发文质疑,遭遇网暴。
- 丘振书院院长丘成桐评价:北京大学食水最深。并且要求 Qiuzhen students must request approval from Qiuzhen College before agreeing to participate in any mathematics competition, summer internship program or serving as consultant/judge of an event that is not endorsed by Qiuzhen College.
近期评论
近期,达摩院和涟水中专联合发表了公告,给闹剧画上了句号。
- 姜萍遭遇到了一些网络暴力。
- 网上仍有人在给二人洗,认为王可能只是“提供指导”,并不能说明姜萍没有实力。
- 其实一切都还在继续,只是网上多了一些姜萍笑话。
群友评论
前情提要:这是一个成分很杂的群。群里面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来自高校的理科学生。虽然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数学专业,但每个人都跟数学有很强的联系。群友对此事高度关注。在姜萍事件初出的时候,群里就已经充满了质疑。而真相水落石出(实际上群友们都很清楚不可能是真的)的时候群里还是进行了一场盛大的开香槟。
我永远也忘不了11.3,这个属于Faker的日子。
你也看英雄联盟吗?
我说的是数学造假的事情。
实际上,群友的态度(至少在我认为),从一开始就是高傲的。或许是学数学的人特有的清高,又或许是对于一般人的不屑,或许二者皆有之,让这个事件从一开始就成为了群里的一个乐子。虽然我认为它不应该成为一个乐子。
关于学术不端
私以为,学术不端是很严重的事情。王受诫勉谈话这个结果未免有点太轻了。如果是在大学,这种严谨的教育机构,那这种作弊事件一定是非常恶劣的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当受到严厉的处罚。我认为把王开除都不为过。如果就把这件事情一笔带过,那未免对不起社会,没法给社会一个应有的答卷。而学生本人,大概率一辈子也和任何的学术无缘,处不处罚影响不大。如果非要说的话,她还是个孩子啊,这句话就足以堵住所有人的嘴。
关于舆论
姜萍这整个事件,其实就是互联网舆论在推波助澜。我们的互联网一直非常喜欢造神。先前的北大韦神,因为一段视频,一些报道,他的经历在互联网上人尽皆知。绝大多数人,可能一辈子都跟他所研究的没有什么关系,但是却对他的人,对他的事迹莫名其妙的关心。好像一提到北大,他们就只能想到韦神一样。我被问你在北大上学,你见没见过韦神啊?这个问题已经很多次了。
对于姜萍也一样,在六月份因为初赛成绩超越了清华北大的众多学生,而在网上被刻意神化了。在当时的互联网上,跟数学相关的任何贴吧、论坛,甚至是群聊里都有姜萍的故事在流传。当时甚至官媒都下场,说姜萍是努力的天才少女。也正是这个原因,当真相水落石出的时候,大众都有着非常大的心理落差。而这个心理落差又导致了后续对姜萍本人的网暴。
那么,舆论为什么会造神呢?在我看来,其实网民们一直都希望着一个这样的形象的出现。他可以是韦东奕,可以是姜萍;可以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,也可以是中专生,这都无所谓。对于姜萍,社会其实在期待一个逆袭的故事——社会希望看到有人,可以在中专吊打清华北大的学生。可惜逆袭没有出现,终归是一场闹剧罢了。
话说回来,我并不认为学术造神、学术追星是正确的。学术(或者至少我理解的学术)是一个很纯粹的地方。这里不应该有政治,不应该有利益,应该有的是对真理的追求,是朝闻道,夕死可矣的精神。显然互联网上的大众并不是很理解学术,可能在他们的眼里,学术就跟炒菜做饭种地没什么区别。但是我们在遇到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的时候,或许应当先做到不要妄加评论——不懂的我就不插手插嘴。而在这次姜萍事件中发文质疑的两位教授,其逻辑其实非常理性,但是被一群昏头的网民网络暴力,实属不该。互联网欠这二位教授一个道歉。
然后,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网暴都是不对的。而对于一个心智未必发育完全的未成年人来说更是如此。我们可以表达不满,但是当我们的不满化作针对一个人的箭的时候,所有的箭一起飞过来,那就不是一般人能抵挡得了。现在的人抑郁症的比例比以前高很多,或许就有网络上面或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霸凌和暴力有关吧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我发现当我自己处在互联网上的时候,说的话过脑子的比例就会降低很多,而这就曾经伤害到了我的一位朋友。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也在不停反思,告诉我自己,就算是在互联网上,也一定要谨言慎行,要能对自己的言论负责。
最后,在互联网的环境下,我们更应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,保留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。节奏无所不在。但是处在节奏中的你不是真正的你,而是互联网中troll的一个部分。我们往往不希望成为互联网水军中的一员,但是可能我们在无意中已经化作了指向别人的唇枪舌剑。我们不是一定要逆着节奏而行,但是在行走的时候应该记住自己的目标,保持自己的思考,脑子里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。这样,你才是真正的你,一个在互联网舆论的浪潮中坚定站立的你。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,任何思想都有存在的自由,但擦亮眼——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,都太重要了。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,与天壤而同久,共三光而永光。
关于教育
在最开始,我想先引用一位美国人的名言:我們的教育確有問題!
其实,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也是看群友的反应然后有了点感触。是的,我们是北京大学的学生,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眼里都是所谓“天之骄子”,可能是别人家里几辈子都不会出一个的身份。但是这真的意味着我们可以瞧不起社会上的其他人吗?群友的话自带着一种优越感。这里的,是高学历人群对于普通人的优越感。而不在这里的,还有理工科专业对于文科专业的优越感,高分专业对于低分专业的优越感,本科对于非北本的优越感,甚至就连当个助教都能有优越感。就我在这里生活的这段时间的感觉,我在北京大学里见到了无数的优越感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,但是我不认为它是正确的。但是自诩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都是这样的,那么我可以猜测,其实这种优越感大概率在各个学校里到处都是。如果上个学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有优越感,认为自己一定会比谁强的话,那么我们的教育确有问题。
我想讲一个我的学长的故事。他从大学里毕业之后去中学当了老师,但是看他的同事、学生各种不顺眼,就觉得他们很笨,最后反倒是给自己整的天天生气不快。或许,如果他能放下自己心中的优越感,能放下心里的我是北大的,我就是比你们厉害这个执念,他的人际关系对于他来说也会变得不一样。人与人的交流,尤其是平等、开放的交流,是不能带着我就是优于你,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优越感的。这实际上只会伤害到两人。
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教育上来。我们的教育确有问题,但是这其实已经是对于中国来说或许最好的解决方案了。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,能做到一个对所有人相对公平的制度(注意这只是相对)——只要寒窗苦读,便可能改变命运。有一半的人可能上不了高中。上了高中的又有很多上不了本科。但是这不能否定了这些被分流下去的人的可能性。可能并不是教育、学术上多辉煌的成就,但是社会总还是给了他们机会。有专升本,有成人高考,有社区大学——学无止境。只要你想,你总是有机会的。其实,并没有什么会断了一个中专生的求学之路,除非他自己的心已经死了。
说说我自己。我感觉我认识的人不是很多,圈子相对比较小,但是我也还是认识一些跟我有很大差别的人。不是说学历的差别,而是经历的差别。我不会认为专科的同学就低我一等,也不会凭学历或者高考成绩去评判一个人,而是更多根据所作所为所言所行。认识各式各样的人有助于我们开阔我们的视野,而不是给人分个三六九等,然后把自己放在最高的一等洋洋得意。不过所幸我认识的朋友也都是非常好的人。
说了上面这么多,我想得出来的结论就是:不应该因为学历去歧视一个人,给他打上失败的标签。对姜萍大可以有质疑,但是如果没有事实依据,单纯因为她中专生的身份就一口咬定作弊,这是不对的。
让我引一段上野千鹤子在东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:
所以请你们不要把努力用在让自己站立在金字塔尖之上,请让你们得天独厚的环境与能力,不要用在凌驾于没有这些东西的人们之上,而应该把这些能力用来帮助他们,然后不要逞强,而是承认自己的脆弱,相互依存。
最后,摘抄一段打动了我的树洞:
无论有多少人以怎样的方式祝福,每年有99.93%的人考不上清北,98.5%的人考不上985,96%的人考不上211,60%的人考不上本科。我们的教育资源是如此相对匮乏,以至于即使奇迹降临,一个人考上的后果不过是另一个人落榜。
因此,不如致以另一种祝福:如果你有足够的幸运,足够的努力,足够的聪明考上顶尖大学,你要明白,你已经占据了我们贫乏的纳税人贡献的大量资源。我祝福你在经过漫长的求学生涯后,仍然保持一定理想主义;
我祝福你谋求改变这种匮乏,而不是以人上人自居;我祝福你仍然对最朴素的公义怀有敬畏,而非只谋求自己的私利,所想无非“待到打下榆林城,一人一个女学生”;我祝福你发现即使所有的弊病都无法拯救,仍然愿意爱惜羽毛,而非同流合污。
希望这份理想主义,能在我们的之间薪火相传。